64歲的梁伯今年體檢時,被查出頸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脂。醫生叮囑他要按時吃藥,除此之外平日也要做好飲食管理,少吃肥肉、動物內臟等。
從那以后,梁伯除了吃藥,還戒掉了以前最喜歡的肥肉,開始嘗試許多網上流傳的降血脂、軟化血管方法。但隔了半年左右,梁伯去復診,降脂的效果并不理想。
偶爾刷到一個“網紅醫生”發布的關于控血脂的食譜,視頻里指出高血脂與營養過剩有關,要想減少血管里的脂肪和斑塊,就要少吃點,尤其是晚餐。
于是,梁伯開始嘗試不吃晚餐。3個月后,梁伯去醫院復查,看看絕食效果如何,然而結果讓他詫異:血脂指標不降反升,還查出了胃部炎癥。
原來梁伯不吃晚餐后,白天食量大增,午餐至少三碗飯,下午還會煮點面條。雖然梁伯沒有吃晚餐,但白天吃得更多了,尤其是主食的攝入,并不利于血脂控制。
一、1日3餐,少吃哪頓最傷身?
在現代,不少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,可能會吃一頓、不吃一頓,比如減肥節食、少吃能延壽治病等等,少吃一頓對身體會有什么影響呢?
發表在《營養與營養學學會雜志》,來自美國田納西大學,通過對對1999-2014年美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,共納入2.4萬參與者,在長達8年的隨訪期間,通過對比發現:進餐不規律,每天少吃一餐或兩餐,以及兩餐間隔時間較短(約4.5小時內)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。
同時針對進食餐數和進餐情況有了不同發現:
①和每天進食3餐的參與者對比,每天進食2餐的人,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升高了10%和7%;每天進食1餐的人,風險分別升高了83%和30%。
②同時研究還發現,少吃3餐中的一頓帶來的影響也有所不同:
不吃早餐的人,往往有更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吸煙、飲酒、不愛運動等,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升高了40%和11%;
不吃午餐的人,可能在下一餐大量進食,減重糖代謝調節負擔,引起風險分別升高12%和15%;
不吃晚飯的人,無法獲得足夠能量,風險則分別升高16%和19%。
二、不吃晚餐能降血脂?5個后果要認清
一項發表于Nature子刊的新研究突出了一種升級版間歇性禁食,結果發現參與者餐后血糖比熱量限制組改善更明顯,熱量限制有效降低了甘油三酯的水平。
限時間歇性禁食法只規定了每周2—3天執行,禁食日的進食時間限制在上午8點—12點,熱量控制在正常能量需求的30%,這與案例的梁伯每天都不吃晚餐,也不控制熱量不同有所區別。
但需要注意,堅持限時間歇性禁食的難度較大,根據研究統計,只有一半參與者在試驗結束還有仍堅持時間間歇性禁食。
過午不食,可能是一種降血脂的策略,但長期不吃晚飯還可能帶來以下后果:
1、變胖
人體有非常復雜的自我調控系統,當身體處于能量不足,人體就會抓出一切食物,轉化為脂肪存儲,以便身體有足夠能源。一不小心,很可能會變“易胖體質”。
2、營養不良
饑餓感很可能會加重人對食物的欲望,尤其是飽腹感強的碳水化合物和糖。但長期食用單一的主食,沒有及時補充水果、蔬菜等,容易造成營養不良。
3、誘發腸胃疾病
進食后,腸胃會加速蠕動 ,通過增加胃酸、膽汁分泌,促進食物消化,若沒有晚餐攝入,人體處于長時間空腹狀態,胃酸和膽汁無食物系哦啊花,就會腐蝕胃部,誘發胃炎、胃潰瘍。
4、損傷腎臟
日本國立大學一項跟蹤檢監測研究發現,長期不是晚餐的人,發生蛋白尿的概率也有所增長。
5、加速衰老
長期不吃晚飯會使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多,自由基大量產生,就容易加速衰老。
三、一日三餐這么安排,吃得更健康
根據《中國膳食指南2022》建議:早餐應占全天總能量的 25%~30%,午餐占 30%~40%,晚餐占 30%~35%。
一日三餐具體怎么安排?不妨參考以下幾點:
早餐
最好在7點左右,胃腸道已經完全蘇醒,消化系統有“饑餓感”,吃早餐可以有助于高效消化吸收。
早餐選擇上可參考“淀粉類主食+優質蛋白質+新鮮果蔬+1小份堅果”的模式。
午餐
中午12-13點是人體機能旺盛的時刻,此時進食,可以讓食物得到充分消化,提供營養利用率。
午餐則需要保證一定量主食,男性2—3兩主食,女性1—2兩,注意粗細搭配;另需攝入1—2兩肉類、蛋奶類以及半斤蔬菜。
晚餐
最好安排在18點-19點中間,吃太晚不利于消化吸收,太早又容易餓,因此,晚餐最好在睡前4小時,比較適合。
飲食上注意“查缺補漏”,即白天沒有攝入的營養或食物種類,可以在晚餐滿足。如白天攝入米飯,晚餐就應選擇雜糧;白天沒有攝入足夠蔬菜,則晚上補充。
想要科學控脂、控糖并不是靠不吃三餐中的某一餐決定,而是應該三餐科學飲食,配合鍛煉,這樣才能減少脂肪堆積,穩定血糖,有利于健康。